中國年鑒的現狀及當前急迫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點擊數:59602010-05-27 00:00:00 來源: 年鑒網
內容提要:本文較為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年鑒近30年發展現狀,以1999年為界,分別從五個方面論述前20年和后10年取得的成績。提出30年成就足以用“輝煌”兩字表達,但中國年鑒的編纂和理論研究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并從九個方面提出中國年鑒發展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為提高中國年鑒的編纂質量,急需要做的五件事:①框架欄目常編常新,充實內容;②改進標題,減虛求實;③改進文風,精當釋文;④注重編校質量,練好基本功;⑤穩定隊伍,提高素質。
年鑒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有的書說:中國年鑒是20世紀初經日本傳入的……1909年(清宣統元年)奉天圖書館出版由謝蔭昌翻譯日本《世界年鑒》而成的《新譯世界統計年鑒》是中國第一部年鑒[1]。1999年以前那么說是對的,因為當時未發現中國更早的年鑒。1999年《澳門百科全書》出版,它告訴我們,1879年已經編纂出版《澳門年鑒》,現存有1882、1886、1890年等年的《澳門年鑒》[2]。以后又查到清同治三年(1864)創辦出版的《海關中外貿易年刊》[3][4]。當時,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海關全權喪失,洋人把持海關──中國的經濟命脈,辦起了這個年刊,即年鑒,直到1948年???,至今是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的年鑒。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了一次年鑒編纂出版的小熱潮。主要是在20世紀20、30年代,直到40年代末先后出版約200種年鑒[5]。但是,大多壽命不長,出了一期、二期就壽終南山;大多沒有什么影響,影響較大的:一是商務印書館1924年出版的《中國年鑒》,出到1928年,共4冊;一是上海申報年鑒編輯部編纂的《申報年鑒》,1933年創刊出版,出到1936年,1942年又出了一冊,共5冊,他們刊登的中國20世紀20、30年代的資料,十分珍貴。
1949年以后,中國仍然處于相對封閉的社會,雖然出版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到1965年底累計出版48萬多種圖書,但年鑒仍是寥寥數種?,F知新中國第一部年鑒是1950年天津進步出版社出版的《開國年鑒》?!拔幕蟾锩鼻?,影響較大的年鑒:一是1950年大公報社編輯出版的《人民手冊》,一直出到1965年,每年一冊;一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3年創刊的《世界知識年鑒》(1958年前名為《世界知識手冊》),此年鑒1966年???,1982年復刊,至今仍在編纂出版。另外,還有《中國體育年鑒》、《中國攝影年鑒》等專業性年鑒[6]。
中國年鑒的真正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具體說是1979年以后。
一、現狀
1979年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首任總編輯姜椿芳向鄧小平報告,擬出版與開始編纂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相配套的《中國百科年鑒》。鄧小平說:編輯出版年鑒,很有必要,這是國家的需要,四化建設的需要[7]。從此,中國年鑒乘改革開放之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發展速度世界罕見。
(一)中國年鑒爆發式發展
1979年全國僅一種年鑒《科學年鑒》(1973年創刊),而且是翻譯國外的年鑒。1980年出版6種年鑒,新編的《中國百科年鑒》、《中國出版年鑒》、《中國歷史學年鑒》、《世界經濟年鑒》、《自然雜志年鑒》(后改名《自然科學年鑒》),和繼續出版的《科學年鑒》。1981年(第二年)出版14種年鑒,翻了一番。1982年(第三年)出版28種年鑒,又翻了一番。1984年出版46種年鑒,幾乎翻了一番。1986年出版113種年鑒,比46種翻了一番多,進入到百位數。1993年出版640種,比113種翻了兩番多。1999年出版1300多種。比1993年又翻了一番多。1999年,面對中國年鑒發展年鑒發展20年(1980-1999),面對新的世紀、新的千年,我們在全國年鑒第七屆學術會上作了一個總結。當時說:“世紀將終,回顧20世紀中國的年鑒事業,猶如百花苑圃中的一支特別鮮艷的奇葩,成為中國文化大洋中一道特有的風景。據筆者掌握的現有資料,早在清光緒五年(1879)中國就有《澳門年鑒》,現存有1885年的《澳門年鑒》等。以后整整一個世紀中,中國的年鑒時有時無,蕭條經營,即使歷史的車輪駛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基本面貌仍未根本上改觀,至1980年中國(未含臺灣和港、澳地區,下同)僅有6種年鑒。1980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展開和深入,中國的年鑒事業爆發式的發展起來,構成了中國年鑒發展史上第一次輝煌?!敝饕w現以下五個方面。
1.數量超千。截至1999年3月,中國有年鑒約1300種,比1980年增加200多倍。毫無疑問,中國躋身于世界年鑒大國的行列。
2.學術研究蓬勃發展。舉辦了各種學術研討會約50次,收到文章和論文千余篇……無疑,中國是當今世界年鑒界開展學術研討最為蓬勃的國家,亦是當前撰寫年鑒論文和文章最多的國家。
3.開展一系列培訓、評獎、展覽等活動。如研究會在80年代先后于上海、北京建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培訓基地和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培訓基地,共舉辦14期培訓班,參加者1200多人。1996年于上海浦東、廣西北海建立的上海培訓基地、北海培訓基地,已舉辦5期培訓班,參加者248人。
4.出現一批精品。更可貴的是中國年鑒的發展已從主要表現為數量型增長,正在逐步地轉向以提高質量為主的效益型增長,已出現一批年鑒精品。例如,第二次地方年鑒評獎工作中評出的特等獎獲得者:《廣西年鑒》、《廣東年鑒》、《上海年鑒》、《上海經濟年鑒》、《廣州年鑒》、《武漢年鑒》、《杭州年鑒》、《濟南年鑒》、《西安年鑒》、《南京年鑒》、《大連年鑒》、《寶山年鑒》、《武進年鑒》、《張家港年鑒》;1996年中央級年鑒特等獎獲得者:《中國出版年鑒》、《中國金融年鑒》、《中國年鑒》,等等。
5.涌現出一大批為中國年鑒事業做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在中央級年鑒系統、地方年鑒系統、鐵路年鑒系統,以及統計年鑒系統等,都有一批這樣的、優秀人才。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尚丁、劉火子、方厚樞、陳汝鼎等一批老同志為中國年鑒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短短20年,鑄成了中國年鑒事業的第一次輝煌。這種輝煌景象在世界年鑒史上并不多見,在中國文化史上亦是很少見到的。在中國大地上所出現的這種“年鑒奇跡”的文化現象,很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總結和研究[8]。
(二)中國年鑒在新世紀的進展
1999年以來,特別是2001年年鑒研究會大力提倡年鑒創新以來,中國年鑒在新的世紀取得一系列新的進展,主要表現如下五點:
1.年鑒質量顯著提高。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中國年鑒初步改變了框架欄目愈來愈刻板,內容愈來愈單調,“千鑒一面”的情況。不少年鑒遵照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改革開放、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地拓寬反映社會現實的廣度和深度;時代特色、地方特色或專業特色、年度特色、個性特色大大地增強。
②條目編寫方面,不少年鑒更加規范,信息量逐年增大,標題的切題、簡明和內容的資料性都有顯著改進。
③裝幀設計方面,不少年鑒美觀大方,構思新穎,圖像清晰,文圖相配。
④目錄、索引方面,不少年鑒編排得體,有一定的深度。
⑤編校質量顯著提高。以1996-2007年開展的九屆全國年鑒編校質量評比(前六屆為校對質量評比)為例,第一屆的優秀率僅為7.87%,不合格率高達60.67%(表1),即接近三分之二的年鑒校對質量不合格。以后優秀率逐步上升,2007年優秀率為49%、接近50%;不合格率則逐步下降,2007年為12%(表2)。也就是說,十年間,優秀率提高6倍多,不合格率下降五分之四(表3)。而且出現了一批零差錯的年鑒(表2)。這里特別要表揚自2005年設立特等獎以來,連續三年(2005~2007)獲特等獎的五部年鑒,即連續三年編校質量零差錯地五部年鑒。它們是《中國民族年鑒》、《浙江年鑒》、《杭州年鑒》、《張家港年鑒》、《上海寶鋼年鑒》(表4)[9][10][11][12][13]。
表1:1996-2001年全國年鑒校對質量評比情況統計
屆次 |
參評數 |
優秀 |
良好 |
合格 |
不合格(含棄權) |
||||
數量 |
百分比(%) |
數量 |
百分比(%) |
數量 |
百分比(%) |
數量 |
百分比(%) |
||
第一屆 (1996) |
89 |
7 |
7.87 |
9 |
10.11 |
19 |
21.35 |
54 |
60.67 |
第二屆 (1997) |
104 |
7 |
6.73 |
7 |
6.73 |
36 |
34.62 |
54 |
51.92 |
第三屆 (1998) |
124 |
16 |
12.90 |
25 |
20.16 |
36 |
29.03 |
47 |
37.91 |
第四屆 (1999) |
126 |
21 |
16.67 |
20 |
15.87 |
31 |
24.60 |
54 |
42.86 |
第五屆 (2000) |
110 |
18 |
16.36 |
20 |
18.18 |
32 |
29.09 |
40 |
36.37 |
第六屆 (2001) |
138 |
42 |
30.43 |
12 |
8.69 |
36 |
26.09 |
48 |
34.79 |
合格 |
691 |
111 |
|
93 |
|
190 |
|
297 |
|
平均 |
115.17 |
18.50 |
16.06 |
15.50 |
13.46 |
31.67 |
27.5 |
49.50 |
42.98 |
注:差錯率在萬分之一及以下為合格
差錯率在萬分之零點五及以下的為良好
差錯率在萬分之零點二五及以下的為優秀
中國年鑒在21世紀初,無論是從封面到內文,從框架欄目到內文信息含量,從編校質量到內容質量等,全面地展現了一個新的面貌。在2004年全國年鑒評獎工作中,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國家機關的數十位評委,閱看了2003或2004年的年鑒,一致認為:當今21世紀初的中國年鑒與一二十年前的年鑒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表2: 2002、2005、2006、2007年全國年鑒編校質量評比情況統計
屆次 |
參評數 |
特等獎 |
一等獎 |
二等獎 |
三等獎 |
不合格或棄權 |
|||||
數量 |
百分比(%) |
數量 |
百分比(%) |
數量 |
百分比(%) |
數量 |
百分比(%) |
數量 |
百分比(%) |
||
第七屆 (2002) |
198 |
|
|
53 |
26.77 |
35 |
17.68 |
69 |
34.85 |
41 |
20.70 |
第八屆 (2005) |
134 |
21 |
15.67 |
41 |
30.60 |
21 |
15.67 |
26 |
19.40 |
25 |
18.66 |
第九屆 (2006) |
173 |
27 |
15.61 |
24 |
13.67 |
46 |
26.59 |
35 |
20.23 |
41 |
23.70 |
第十屆 (2007) |
200 |
35 |
17.50 |
63 |
31.50 |
33 |
15.50 |
47 |
23.50 |
24 |
12.00 |
小計 |
705 |
83 |
|
181 |
|
135 |
|
177 |
|
131 |
|
平均 |
177 |
21 |
12.19 |
45 |
25.51 |
34 |
18.86 |
44 |
24.50 |
33 |
18.77 |
注:差錯率為零獲特等獎
差錯率在萬分之零點二五及以下獲一等獎
差錯率在萬分之零點五及以下的獲二等獎
差錯率在萬分之一及以下獲三等獎
表3:全國年鑒編校(校對)質量評比優秀率和不及格率歷年比較
屆次 |
優秀率(%) |
不合格(含放棄)率(%) |
第一屆(1996) |
7.87 |
60.67 |
第二屆(1997) |
6.73 |
51.92 |
第三屆(1998) |
12.90 |
37.91 |
第四屆(1999) |
16.67 |
42.86 |
第五屆(2000) |
16.36 |
36.37 |
第六屆(2001) |
30.43 |
34.79 |
第七屆(2002) |
26.77 |
20.70 |
第八屆(2005) |
46.27 |
18.66 |
第九屆(2006) |
29.28 |
23.70 |
第十屆(2007) |
49.00 |
12.00 |
表4:2005~2007年連續三年獲編校質量特等獎的年鑒
《中國民族年鑒》 |
《浙江年鑒》 |
《杭州年鑒》 |
《張家港年鑒》 |
《寶鋼年鑒》 |
2.涌現一批精品年鑒。例如,地方年鑒中三次評獎(1994、1999、2004年)工作中三次獲特等獎的《廣西年鑒》、《廣東年鑒》、《上海經濟年鑒》、《杭州年鑒》、《武漢年鑒》、《寶山年鑒》、《武進年鑒》,以及三次得獎其中后兩次連續獲得特等獎的《廣州年鑒》、《大連年鑒》、《西安年鑒》,中央級年鑒三次獲獎(1996、2001、2004)其中后兩次獲特等獎的《中國輕工業年鑒》、《中國農業年鑒》、《中國鐵路年鑒》、《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等。這些年鑒特色鮮明,其地域性特色或行業特色突出;反映時代脈搏,每個年度的大事、新事、要事、特事基本上沒有遺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增刪調整框架和條目,能做到常編常新,同時能注意一些常規的、基本的條目的穩定,保持基本數據的連續性;信息量大,蓋全率較高;文字較精練,基本上沒有水分;編校質量也較好,例如《廣西年鑒》三次獲特等獎;參加過去十屆編校質量評比中的九屆,獲八優一良,包括多次為零差錯?!吨袊F路年鑒》1999年創刊,參加兩次全國性評獎,兩次獲得特等獎;參加過去的六屆編校質量評比,六次全優,其中兩次為零差錯[14]。
我們說這些年鑒是中國年鑒界的精品,可能分歧意見少一些或者沒有分歧意見。因為這些年鑒已被公開評論了多年。當然,不等于說未獲得“三連冠”(在全國性評獎工作中三次連續獲得特等獎)、“二連冠”(在全國性評獎工作中連續兩次獲得特等獎)的年鑒中沒有精品,也不是說沒有參評的年鑒中沒有精品。
21世紀是質量世紀。我們在1999年長沙召開的全國年鑒第七屆學術大會上提出:“過去20年鑄造的中國年鑒事業的第一次輝煌,主要是實踐的結果,主要表現為數量型的增長。在21世紀要創造(中國年鑒事業)第二次輝煌,則必然是年鑒理論和實踐共同發展的結果,主要表現為質量效益的提高,走個性化、特色化、風格化道路。這樣,才能創造出尚老在賀詞中強調的具有時代特色、中國特色的年鑒之路?!爆F在,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年鑒在21世紀初即已開始走上以“質量效益的提高”為主要標志的“具有時代特色、中國特色的年鑒之路”,為“在21世紀創造(中國年鑒事業)第二次輝煌”開了一個好頭。
3.年鑒數量高速發展的勢頭還在持續。如前已述,在1999年第七屆全國年鑒學術大會上,我們總結20世紀中國年鑒發展時,把1980-1999年的20年成果稱為“中國年鑒事業第一次輝煌”,其中體現重要一點是截至“1999年3月,中國有年鑒約1300種,比1980年增加200多倍……”并把這種輝煌景象稱為“年鑒奇跡”;還提出在21世紀初要從“數量型增長”為主,轉變為“質量效益型的提高”。筆者與許多同志原以為在21世紀中國年鑒數量的增長會減緩,國際上無論是年鑒強國英國、美國,還是日本等國,其年鑒數量在1500~2000種上下時多有一段停增或回落。尤是2003年全國刊物進行整頓,規定每個省市(地級市)只能有一報一刊;規定其他刊物包括年鑒在內要“三脫離”,組織、經營、人員都要脫離黨政系統……為此很擔心中國年鑒的數量會不會直線下降。事實完全出乎人們意料,中國年鑒奇跡般的發展速度在21世紀還在延續。例如,僅上海市在2002年一年新創刊至少有七種專業年鑒(《上海建設年鑒》、《上海旅游年鑒》、《上海金融年鑒》、《上海醫藥生物工程年鑒》、《上海環境年鑒》、《上海藥品監管年鑒》、《上海民營經濟年鑒》)。中央級年鑒在2002年一年至少新創辦十二種年鑒(《中國期刊年鑒》、《中國收藏年鑒》、《中國礦業年鑒》、《中國民政年鑒》、《中國物流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國政府采購年鑒》、《中國彩票年鑒》、《中國家用電器年鑒》、《中國風險投資年鑒》、《中國非處方藥物年鑒》、《中國奶業年鑒》)。2003年一年又至少新創辦十二種中央級年鑒(《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年鑒》、《中國通訊年鑒》、《中國糖業年鑒》、《中國五金年鑒》、《中國工業年鑒》、《中國玩具禮品年鑒》、《中國廣告案例年鑒》、《中國房地產業廣告創意年鑒》、《中國證券期貨電子商務年鑒》、《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年鑒》、《中國社會建設年鑒》、《中國品牌年鑒》)[15]。
在2003年底于湖北宜昌召開的第9屆全國年鑒學術大會上,筆者統計全國年鑒約2000種。截至2008年7月,筆者統計全國年鑒已超過2500種。2500種這個數字是什么含義呢?根據筆者現有手頭資料,它宣告中國不但是年鑒大國,而且已是世界上年鑒出版最多的國家之一。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新的世紀開始幾年并沒有出現因為年鑒數量的高速增長,而影響我國年鑒質量的提高。相反,在新的21世紀最初的幾年中,中國年鑒質量有顯著提高的同時,數量還在奇跡般地高速發展。也就是說,我國年鑒這些年出現了過去從沒有的一個十分可喜的現象:在質量有顯著提高的同時,數量仍在大幅度地快速增長?;蛘哒f,在數量仍如過去20年高速發展的同時,年鑒在質量上則比過去有了顯著的提高。
4.中國年鑒多樣化、系列化的格局正在形成。2002年,《西藏年鑒》、《江西年鑒》先后編纂出版,中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每個省區都有了綜合年鑒,標志著中國省級漸漸系列形成。2002年,《廈門年鑒》編纂出版,中國五個經濟特區都有了綜合年鑒,標志著中國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年鑒系列形成;亦表明中國沿海14個開放城市都有了綜合年鑒,標志著中國沿海開放城市年鑒系列形成。全國中等以上城市基本上都編纂出版了綜合年鑒,中國城市年鑒系列正在形成之中。全國統計年鑒有100多種,從國家統計局,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直至不少縣、市、區統計局,中國統計局年鑒系列在形成之中[16]。
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年鑒編纂出版正在形成地方年鑒體系。例如,上海地區截至2007年底約有130部在編年鑒,包括以《上海年鑒》為代表的各級地方綜合性年鑒,以《上海經濟年鑒》、《上海文化年鑒》為代表的各級地方專業性年鑒,以《上海統計年鑒》為代表的各級地方統計年鑒,以《上海寶鋼年鑒》為代表的企業年鑒,以《上海交通大學年鑒》、《復旦大學統計年鑒》為代表的高校年鑒,亦有以《大眾生活年鑒》、《浦東生活年鑒》為代表的生活類年鑒,等等。
5.富有創新氣氛。在中國年鑒界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氣氛,即永不滿足,堅持創新,并在創新上達成了一系列的共識。例如,一致認為唯有創新,“常編常新”,才能永葆中國年鑒的生命力,中國年鑒才能有可能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一致認為創新的內涵是全方位的,包括年鑒的內容創新、品種創新、形式創新、機制創新、體制創新、思想理論創新六個方面。一致認識到年鑒創新的方向是“六化”,即個性化、風格化、多樣化、系列化、數字化、集約化。具體說,中國每一部年鑒應走個性化即特色化之路;進而形成風格化,讓《廣東年鑒》有廣味,《上海年鑒》有海味,《北京年鑒》有京味,《四川年鑒》有川味,《內蒙古年鑒》有蒙味;中國全國年鑒則要實現多樣化、系列化;中國年鑒在手段上或形式上要走數字化的道路;中國年鑒在體制上、經營方面則要走集約化之路。這樣,才有可能形成富有時代特色、中國特色的年鑒和年鑒理論。
二、存在問題
在新世紀之初,我們中國年鑒跨出了堅實的一步,可喜的一步,富有成果的一步。然而,中國年鑒的真正發展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中國年鑒至今還沒有進入家庭,中國年鑒至今還沒有一部名牌產品,中國年鑒至今還沒有走上持續發展之路……所以,中國年鑒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的問題相當多,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
1.如何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們中國年鑒的創新和發展遠沒有解決。中國年鑒的發展和創新要以科學發展觀統帥,這是毫無疑義的,在我們年鑒界也是毫無爭議的。問題是如何統帥,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如何貫徹和做到“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個社會主義文化的原則性問題。這些既是中國年鑒發展的重要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問題,我們年鑒才剛開始探討和實踐。例如,我們中國年鑒在“三貼近”方面的差距之大,是令人吃驚的。很多年鑒對實際的社會生活中的,也是人民群眾的大事、新事、要事、特事興趣不大,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或者輕描淡寫的態度。包括下崗、就業問題,看病難、醫療衛生問題,上學難、教育問題,社會治安問題,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等。而黨政機關的一般性的日常情況,以及一些黨政機關的瑣會、瑣事卻占了不少篇幅。即使是專供黨政系統人員查閱的年鑒,他們需要的也是百姓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而不是黨政機關的日?,嵤?、瑣會等。筆者過去多次說過,當今中國年鑒與西方國家一些名牌年鑒之間的最大差距,“是我們中國年鑒的‘三貼近’做的很差”。為此,筆者專門提出“我國年鑒編纂的‘三民’原則,即辦鑒為民,記民喜憂,替民說話”。[17]
2.缺乏名牌年鑒。我國年鑒在21世紀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出了一批精品。然而,多數年鑒的質量仍停留在一般化的水平,缺乏個性和特色;不少年鑒缺乏創新氣息,也缺乏時代的聲音;更何況還存在一批數量不是很小的平庸年鑒。即使精品,一是數量太少,二是這些精品年鑒距離風格化或說距離名牌年鑒仍有很大的差距。
3.代表國家水平的綜合年鑒太弱。我國年鑒的多樣化、系列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進展。但就年鑒最基本的三個系列年鑒(綜合性年鑒、地方性年鑒、專業性年鑒)而言,真正的綜合性年鑒在我國一是數量少,二是質量一般,三是發行量很小,成為了我國年鑒的大弱項。而在世界上,公認的代表一個國家年鑒編纂水平的最重要年鑒則是綜合性年鑒。例如,美國的《世界年鑒》、《老農夫年鑒》、《不列顛百科年鑒》等;英國的《惠特克年鑒》、《歐羅巴年鑒》、《世界大事年鑒》等;日本的《每日年鑒》、《朝日年鑒》、《讀賣年鑒》、《時事年鑒》等。
4.機制創新和體制創新沒有大的起色。21世紀初,我國年鑒在創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無論是內容創新、品種創新、形式創新及其這些方面的思想理論創新,都取得不少成果。但是,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及其此方面的思想理論創新,至今還沒有大的或較大的突破?!氨晨空?,面向市場”提出至今已有十五六年,然而“面向市場”至今尚未走出一條很有成效的道路,更不用說當初期望的是能走出很多條有成效的道路。我國年鑒的出版、經營的機制和體制,至今仍十分地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就膽顫心驚。
5.特色化尚有不小差距。進入新世紀,中國年鑒的框架條目開始突破“千鑒一面”的狀況。突出地域性特色、專業性特色成為我國地方性年鑒、專業性年鑒的重要原則。富有地域性特色的欄目、條目在不少地方年鑒中出現,但是個性化、特色化和風格化要求的不是僅有一些個性或特色的欄目或條目,而是要求年鑒的個性化或特色化欄目形成為系列或體系。我國地方年鑒的欄目框架,即使是其中的精品距離具備地域性特色系列化或體系化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6.編校質量依然存在較大問題。中國年鑒的編校質量在21世紀初較上世紀90年代有了極大的提高,然而至今編校質量仍有很大問題。①從表3可知,這些年不合格率都在20%上下(2007年好一些)。而且,每年的編校質量評比都是各年鑒自愿參評的,來參評的年鑒都是對編校質量很重視和比較重視的年鑒,且認為自己的年鑒的編校質量比較好的;我們又僅查4萬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專業脫產檢查,至少是10萬字。在評比中,我們又貫徹“嚴查寬計”的政策,實施可算可不算的差錯不計,沒有國家標準規定的許多問題不計等。②2004年中國年鑒第三次評獎工作中,評委們一致認為我國年鑒有三大進步、兩點不足。三大進步:一是年鑒框架雷同化現象開始改觀,二是年鑒內容普遍得到充實,三是年鑒體例日益完善。兩點不足:一是片面追求豪華,二是編校質量問題不可小視[18]。在這次評獎中,有因為編校質量問題而被勸退出評獎的年鑒;有因為編校質量不合格而取消參加綜合獎評獎資格的年鑒;也有多部過去得過特等獎、人們評價很好的年鑒,因為編校質量問題而得獎的獎次嚴重下滑的。筆者根據掌握的材料,在2005年北戴河召開的第六屆全國年鑒編校質量專題研討班上講過:“如果嚴格按國家標準1/10000的差錯率為合格計錯”,按國家評比的要求評年鑒的編校質量,那么“在得獎的中央級年鑒中,約有一半因為編校質量不合格而不能獲獎”,在“獲獎的地方年鑒中,約有三分之二過不了關”[19]。③過去一直是中央級年鑒的編校質量好于地方年鑒;地方年鑒中,省級年鑒的編校質量好于市(含地級市、縣級市)、縣(區)年鑒。然而,2005、2006年中央級、省級年鑒出現編校質量嚴重下滑的現象。1996-2002年七屆編校質量(或校對質量)評比中,中央級年鑒、省級年鑒的優秀率都遠高于當年的平均優秀率;不合格年鑒沒有或是偶有一、二部,不合格率遠低于當年的平均合格率。但是,2005年和2006年大不相同了。2006年中央級年鑒、省級年鑒的參評數不但創近幾年最低,而且編校質量也創最低。其中,中央級年鑒的優秀率僅為26.67%,低于當年的平均優秀率29.28%;不合格率達20%,接近當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省級年鑒的優秀率為36.36%,略高于當年的平均優秀率29.28%;不合格率高達45.46%,遠高于當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表5)。當然,這兩年中央級年鑒,省級年鑒編校質量下滑有些客觀原因,如一些編纂年鑒多年的老同志退了下來,地方志系統對年鑒編輯部同志實行輪換制度,等等。但是,縱有千條理由,編校質量的下滑是不應該的。況且,中央級年鑒,省級年鑒的水平代表著中國國家的水平。2007年情況有好轉。希望中央級、省級年鑒繼續發揚過去的好傳統,不但要盡快制止編校質量下滑的趨勢,而且要能夠引領中國年鑒的編校質量更上一層樓。
表5: 中央級、省級的優秀率和不合格率(2006年)
年鑒類別 |
參評數 |
優秀數 |
優秀率(%) |
不合格數 |
不合格率(%) |
中央級年鑒 |
15 |
4 |
26.67 |
3 |
20.00 |
省級年鑒的 |
11 |
4 |
36.36 |
5 |
45.46 |
全國年鑒 |
173 |
51 |
29.28 |
41 |
23.70 |
7.年鑒編纂的一系列重大實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例如“穩”與“新”、“全”與“特”、“大”與“精”、“官”與“民”、“績”與“鑒”、“規范化”與“多樣化”等的關系,遠沒有解決。而且,在理論上至今缺乏較深入的、系統的闡述,至今也缺乏必要的討論和爭論。
8.如何走具有時代特色、中國特色的年鑒之路,至今缺乏研究和總結。自1999年尚老(尚丁老會長)在給第七屆全國年鑒學術年會的賀信中提出了這個大課題[20],至今缺乏系統的研究。包括缺乏與外國年鑒進行系統的全面的比較研究。所以,在理論上對于什么是年鑒的時代特色,人們目前的理解是亦暗亦明的,并不很清晰;對于什么是年鑒的中國特色,人們目前的理解也是亦暗亦明的,不清晰的。
9.年鑒開發、利用問題尚未解決。年鑒是一個寶庫。但其資源的多渠道、多層次開發和利用問題,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以上筆者羅列了存在的九大問題,當然也可以把它歸納為七個或八個問題,或者拆分為十個或者更多問題。筆者的中心意思是講,中國年鑒盡管過去二三十年取得足以用“輝煌”兩字形容的成果,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距離中國年鑒的成熟還有極長的路程。
三、當前急迫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1.重視框架欄目的常編常新,充實內容。建議每個年鑒編輯部每年在組稿前,際應根據實變化情況,研究增刪修改年鑒的框架欄目。每部年鑒每年應該認認真真地研究一次,花上幾天時間,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乃至爭論。因為框架欄目是年鑒的基礎,應著力做好,多花一些時間是值得的。原則上,每部年鑒的框架欄目應做到個性化、特色化,進而實現風格化。所以,必須把“穩”與“新”相互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做到常編常新,根據每年變化了的實際情況著手調整欄目;又要保持基本條目、常規數據的穩定,以保持連續性。有條件的話,框架欄目的調整變化應該征求各個方面的意見,包括撰稿人或有關單位的意見,最后報編委會審批。據我知道現許多年鑒框架欄目的調整修改是主編或社長、編輯部主任說了算,沒有在編輯部內部進行討論;一些年鑒框架欄目的調整和修改在編輯部討論了,但沒有認真討論,只是走過場。認認真真地討論應從研究情況下手,即首先討論上一年所在的省、市、縣或所在的行業、門類、企業、學校發生了哪些大事、特事、新事、要事著手,然后再討論年鑒的框架欄目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修改。
現在第二輪修志工作正在全面展開,年鑒正在為第二輪修志提供大量的經驗和資料,這也是全面檢驗年鑒質量的一次好機會。資料瑣碎,缺乏深度,該有的不少沒有,不該有的一大堆,是各地二輪修志中對年鑒較為普遍的意見。要根據二輪修志所發現年鑒的問題,改進我們年鑒的欄目,改進年鑒的標題,改進年鑒的文風,以充實內容、精當釋文、減虛求實。當然,也一定要防止把年鑒改造為小方志,從而喪失其服務于當前的功能。
2.要改進標題,減虛求實。標題是年鑒文章或條目的眼睛,是年鑒文章和條目中心內容的體現。目錄中的標題,還是讀者進入年鑒這個資料庫的鑰匙。標題應該醒目、簡明、切文、求實。年鑒標題常見的問題如下:
= 1 \* GB3 ①“大而不當”。例如有一部地方年鑒有“‘神舟四號’無人飛船成功回收”的條目標題、釋文,講飛船的飛行及其準確著陸的情況,涉及本地的內容僅一句:“××航天局承擔研制任務的飛船各個部件和系統狀態均良好”。題目很大,大到該條目應納入全國性年鑒中,不是地方年鑒可容納設置的條目。
= 2 \* GB3 ②“空而不實”。例如有一部省會年鑒“法政”欄目下有“嚴打整治成績顯著”、“查辦整治成績顯著”、“查辦職務犯罪效果突出”、“干警教育培訓班再上新臺階”……文中說“該市的社會治安明顯好轉”。然而,該市的社會治安一再受到報端的批評,即與實際情況不符,不是“成績顯著”、“效果突出”、“上新臺階”等情況。
= 3 \* GB3 ③“繁而不明”。例如有一部省級年鑒有一個條目,標題為“全民與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職工增加來源和減少走向變動情況(××年)?!奔s30個字,完全可以為“全民與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職工增減情況”,至少可減9個字;且語句不通,令人費解。
= 4 \* GB3 ④題文不符。例如一部直轄市年鑒,一個標題為“中國建設銀行××分行發放個人的住房商業性貸款余額345億元”。其釋文900字是講該分行的全面情況,“個人住房商業性貸款余額345億元”僅是其中一句話。此條目從釋文內容看是概述條,而標題卻做成了專項條,題文不符。
年鑒標題不應該“大而不當”、“空而不實”、“繁而不明”、“題文不符”,而應當一實、二準、三簡、四明。
再,現中國年鑒目錄中的虛標題(指沒有釋文的標題)太多,包括濫用“概況”(或“概述”、“簡況”、“綜述”等)作標題,而且一部年鑒要用上數十個、數百個“概述”作標題。目錄臃腫不堪,有的達到數十頁。其中虛標題達二三百個。這里有一個歪理要糾正。說欄目、類目不是實體,只有條目才是實體。故那么多虛的欄目、類目是不可避免的。殊不知工具書與教科書、地方志一個重大區別:一是條目體,一是章節體。在教科書或地方志章節體中卷、章都只有一個題目(或加一段引言式概述),具體內容都在節中。工具書的條目體則不同,不論是欄目、類目、條目都是實體,上一級欄目、類目稱為母條,下一級類目、條目則稱為子條。無論母條、子條都應該有實質性內容(參見條除外)。在工具書中(主要是百科全書),其分類目錄為顯示系統性時,有時也有極少量的虛條,但都約定俗成地以加括號表示,且不出現在正文中這早已是工具書中一條規范。年鑒是工具書,不應該違背工具書的規范,畫蛇添足地在目錄和正文中制造那么多虛條。我們提倡目錄要減肥、要消腫,應做到實、準、簡、明。
3.改進文風,精當釋文?,F在年鑒條目釋文的文風已有很大改進,但不少年鑒釋文的文秘化色彩依然太濃,表現為:報告式釋文、總結式釋文、講話式釋文仍大量存在。年鑒釋文虛胖、浮腫,含水量高,空話、套話的現象仍較為普遍。包括“在×××指引下”、“在×××領導下”、“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更上一層樓”……一類的話太多;有些甚至有“在×××精神指引下,在×××領導下,在×××具體指導下” ……一整套空話。什么是空話,虛而不實為空;什么是套話,空而系統為套。這種文風在我們見到的臺、港、澳年鑒中是沒有的,在我們見到的國外年鑒中也是沒有的。20世紀80年代初,胡喬木經請示鄧小平同意后給我們強調,大百科全書是工具書、辭書,要避免政治宣傳腔調。1986年全國地方志第一次大會上,胡喬木又說地方志是資料書,要避免政治宣傳傾向。年鑒既是工具書又是資料書,一定要避免出現政治宣傳傾向。對“公報”式的年鑒(非便覽性年鑒),筆者一直主張要用辭書體撰寫年鑒條目釋文。即年鑒條目釋文要辭書化,去文秘化。也就是說,年鑒條目釋文要精加工,改變目前粗放式的釋文。精加工的目標是辭書化,這樣我們的年鑒就能去“肥”減“腫”,就能減“套”排“空”,亦能避免政治宣傳色彩,精當釋文,使釋文即精煉又當確。所謂辭書化,就是用辭書體撰寫年鑒條目釋文,即精當釋文。辭書體是一種特殊的說明文體,其主要要求:
= 1 \* GB2 ⑴用說明文體撰寫。以說明為宗旨,展現事物,釋解事理。忌用夸張手法和虛擬臆測,無需抒情感懷、穿靴戴帽(即不用導語,結語),而是開門見山,言盡即止。
= 2 \* GB2 ⑵釋文要秉筆直書??陀^、公正,避免政治宣傳傾向。不唯書、不唯上,只唯真。不溢美、不隱惡,只求實。
= 3 \* GB2 ⑶釋文要寓觀點于事實之中,少做斷語。原則上述而不作,記而不論。避免出現批判性和頌揚性詞句。
= 4 \* GB2 ⑷釋文要流暢。分清主次,抓準要點;敘述準確,詞到義明;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由淺入深,深入淺出。
= 5 \* GB2 ⑸釋文要具體、直觀。避免空泛,讓讀者看得懂。
= 6 \* GB2 ⑹釋文的文字要精,語句要簡。以最小篇幅容納盡可能多的信息。
= 7 \* GB2 ⑺釋文的主語要注意保持穩定。以省略主語,利于行文流暢、沒有枝蔓。主語轉換了,一定要加主語。
= 8 \* GB2 ⑻釋文要用現代漢語書面語撰寫,不用口頭語。用詞要確切,不用“也許”“可能”、“大概”等易引起歧義的詞匯;時間用語要具體、明確,少用或不用“從前”、“過去”、“前些年”、“前一段”、“解放前”、“解放后”等時間上較為含糊的詞匯。
= 9 \* GB2 ⑼釋文要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出現“我國”、“我黨”、“我軍”、“我省”、“我市”、“我縣”、“我部”、“我局”、“我?!?、“我公司”等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
= 10 \* GB2 ⑽短條目可以不分段,中條目分不分段視實際情況定。
= 11 \* GB2 ⑾子母條要彼此照應。在內容上要相互銜接,不能出現矛盾。
= 12 \* GB2 ⑿同類條目要有一定的可比性。
年鑒如果用文章體,文風上則可以比條目體活潑一些。
4.要注重編校質量,練好基本功。下面根據十屆編校質量(含校對質量)檢查評比活動中常見的、多年出現的問題,講八個方面、舉百多個實例。
①語句不妥。如:
“因為××煤礦不重視安全教育,致使工傷事故頻繁出現”。(“因為”兩字應去)
“由于××市委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因此市科技隊伍的數量有較大增長,質量有顯著提升”。(“由于”兩字應刪)
此兩句都是“因為”、“由于”使用不當,造成全句語句不妥,把主語從句改為狀語從句,使全句(復句)缺失了主語,故應該刪去“因為”、“由于”兩詞。當然,“因為”一詞亦可不刪,移至“××煤礦”之后。類似這樣的因果性復句,在年鑒中常出現上述的差錯。而且,按規定這樣的差錯一個要扣去2分,因此一定要引起我們年鑒編輯的重視。
②用詞不當,含詞語搭配不當。如:
“實現……工作”。動賓搭配不當。工作不能用動詞“實現”兩字,要用動詞“完成”。動詞“實現”后用的賓語,不能用“工作”,應用“愿望”等。
“截至2006年度”。及物動詞截至后的賓語應是時間點,不是時間段。
“基本都得到解決”。副詞不能連用。此處“基本”,不是名詞(根本之意)、形容詞(主要的),而是副詞,意為“大體上”?!岸肌币彩歉痹~。副詞不能連用:用了“基本”,不能再加“都”,有了“都”字,不能再加“基本”。
“獲得××市科技成果鑒定”。動賓搭配不當:“獲得”后不能用“鑒定”,可用“科技成果獎”;“鑒定”前的動詞應用“通過”,不能用“獲”。
“做好……問題”。動賓搭配不當:做好后的賓語不能是“問題”,應改為“工作”?!皢栴}”賓語前的動詞,不能用“做好”,而應用“解決”。
“三級網建設獲得先進單位”。一是主賓搭配不當:“三級網建設”不是單位,無法“獲得先進單位稱號”。二是動賓搭配不當:“……單位”無法“獲得”,少了“稱號”兩字。應改為“支隊獲三級網建設的先進單位稱號?!?/span>
“××大會于2月2~22日開幕”。狀謂搭配不當。2月2~22日為時間狀語,修飾謂語“開幕”,不當,“開幕”只能在某一日??筛臑椤坝?/span>2月2~22日舉行”。亦可改為“于2月2日開幕”
③錯別字
表6 錯別字例證
截至錯為截止 |
質量錯為重量 |
艾滋病錯為愛滋病 |
增長錯為增漲 |
現象錯為現場 |
老百姓錯為老白姓 |
生豬錯為牲豬 |
整改錯為整政 |
示范課錯為師范課 |
活潑錯為活波 |
談話錯為談活 |
高興地錯為高興的 |
部署錯為布署 |
競標錯為競標 |
前方的錯為前方地 |
權益錯為權利 |
橘柑錯為桔柑 |
第一座錯為第首座 |
梳理錯為蔬理 |
協議錯為協儀 |
凝聚力錯為凝集力 |
融入錯為溶入 |
以致錯為以至 |
興高采烈錯為興高彩烈 |
色彩錯為色采 |
貯罐錯為貯灌 |
目不暇接錯為目不暇及 |
股份錯為股分 |
養分錯為養份 |
攀枝花錯為樊枝花 |
a.截至與截止不要混用。兩者的詞義接近,又都是動詞,所以很容易混淆。但兩者詞性不同,截止是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有賓語,即不能直接連接名詞,要接名詞需在“截止”后加“到”字;截至為及物動詞,后面可以接賓語。詞義上,截止用于“全部完了”,如“報名在昨天截止”;截至用于中途,如“報名日期截至本月底”。
b.的與地不一樣。的與地?;煊?,如上述列舉。兩者都是助詞(作為名詞,如的士、地板;作為形容詞,如的當、地下工作,很少混用)。但是附在別的詞后所構成的短語,其功能很不相同?!拔业摹?、“前方的”等短語,在功能上同為名詞,一般用于名詞之前,起到定語的作用,如“我的手機”、 “前方的車輛”?!案吲d地”、“輕松地”等短語,在功能上同為副詞,一般多用于動詞之前,起到狀語的作用,如“高高興興地回家”、“輕松地向前邁進”。簡單說,動詞前用“地”,名詞前用“的”。所以“高興的回家”、“前方地車輛”便錯了。
c.以致與以至互不相同。兩者都是連接詞,但用途不同?!耙灾痢北硎緯r間、數量、程度、范圍的延伸。如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以至把吃飯都忘了?!耙灾隆北硎疽蚬慕Y果,且多指不好的結果。如該煤礦不重視安全規程,以致常出現工傷事故。
d.彩與采不同。彩與采作為動詞很少混淆:采用于采花、采煤、采取、采樣等,有摘、搜索等意;彩用于彩繪、彩塑、彩印、彩排、彩噴等,多與顏色、花樣有關。作為名詞,兩者經?;煊茫喝缗d高采烈錯為興高彩烈。色彩錯為色采。其中,采用于文采、神采、興高采烈……即精神方面,不能以“彩”代替;彩用于色彩、彩票、喝彩、彩虹、彩照、彩電等,用于顏色、花樣,同動詞。
e.分與份也不同。成分、養分、部分、分量、分配、分散等,都用“分”不用“份”。股份、省份、年份、份額、一式兩份等,都用“份”不用“分”。同是名詞,分表示程度、界限,份表示整體的一部分;同為量詞,分表示度量,份表示報刊、文件的量。
④缺字。
表7:缺字例證
省上 |
市里 |
區委、政府 |
中、省、市 |
縣關工委 |
老干工作 |
發率下降 |
工企業 |
90年代 |
總人口1028413 |
平方 |
50億 |
生活提高 |
授予“先進集體” |
獲一、二、三等 |
a.口語不能替代書面語。省上改為省委或省政府,市里改為市委或市政府,縣關工委改為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
b.年代前不能缺世紀,要補?!?/span>90年代”前要加20世紀或其他世紀。
c.缺單位或單位不完整,要補?!?/span>1028413”后要加“人”字,“平方”后要加米或千米,“50億”后要加“元”字。
d.缺組成詞組的必要成分,要加?!吧睢焙蠹印八健眱勺?,“先進集體”后加“稱號”兩字,“一、二、三等”后加一個“獎”字。
⑤多字。
表8: 多字例證
約近50家 |
近5000余萬元 |
約1200余人次 |
近800多萬元 |
約500多農民 |
約28億元以上 |
約4000艘左右 |
多萬元左右 |
近千篇以上文章 |
很多企業家們 |
許多領導者們 |
近千專家們 |
a.虛字不能連用。約、近、余、多、以上、左右等都是虛詞,不能連用。
b.多數不能重復。很多、許多、近千、們等都是多數,不能重復。
⑥數字用法不當。
表9: 數字用法不當例證
5-6萬噸 |
10-30萬元 |
8-10億元 |
66-80萬公頃 |
5大轉變 |
10大標志 |
3大需求 |
4大支柱 |
20—30% |
5-10% |
5.1勞動節 |
10.1國慶節 |
數10件 |
清光緒13年 |
7上8下 |
5、6個 |
a.“萬”、“億”等數字不能省。5~6萬噸應改為5萬~6萬噸,8~10億元應改為8億~10億元等。
b.前面%(百分比)不能少。20~30%應改為20%~30%,5~10%應改為5%~10%。
c.阿拉伯數字不能泛濫。有的年鑒在體例中規定,本年鑒使用阿拉伯數字。1995年前可以這樣規定,1995年后有了國家標準,這個規定便不妥了。要按國家標準區分什么情況下用阿拉伯數字,什么情況下用漢字數字。我在2003年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起草規定的《編寫體例實施細則》中,按國家標準總結了8種情況須用阿拉伯數字,7種情況須用漢字數字,后又規定“力爭局部統一”[21]。因此,上述詞匯、短語應改為五大轉變、十大標志、三大需求、四大支柱、五一勞動節、數十件、清光緒十三年、七上八下等。為便于正確使用數字,我把規定附后(見附件)。
⑦ 單位用法不當。
表10: 單位用法不妥例證
攝氏50度 |
2米5 |
1980年-2004年 |
20米-30米 |
3℃-5℃ |
10~30°(角度) |
kM、Km、KM |
Kg、kG、KG |
PH |
w |
M |
cctv |
出生率0.3% |
客流量200萬人 |
5萬馬力 |
3 000斤 |
a.單位之間不能加數字,數字之間不能加單位。攝氏50度改為50攝氏度,2米5改為2.5米。
b.前一個單位可省,應為1980~2004年,20~30米,3~5℃。唯角度前一個(°)不可省,應為10°~30°。
c.單位大小寫要注意。非人名單位km、kg、pH、m等都是小寫,唯有升(L)例外;人名單位W、V、A等都應是大寫。
d.專用單位要注意。出生率用‰,不用%;客流量用人次,不用人。
e.不用不標準單位。馬力、斤等已淘汰,用瓦(瓦特)、千克等。
f.單位外文名稱的縮寫要大寫,cctv應改為CCTV。
⑧標點單位不妥。
差錯最多的是句號、頓號、分號的混用。還有比例號與冒號、雙引號與書名號、間隔號與縮寫號之間的混用。
A.句號(。),用于陳述句末尾。常見差錯兩種:
a.是句子,不句斷。例如:
泰勒主張一切工作都應通過考察,明確職責分工,他對管理人員的工作進行了研究,明確劃分管理職能和執行職能,并建立生產控制、成本計算和質量控制的基本制度。(第二個都好應改為句號)
b.不是句號,被句斷。例如:
產生經費緊張的原因,一個是經費缺口多。一個是經費使用上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個句號應改為逗號)
B.頓號(、),用于句子內部的并列詞語或詞組。常見的不妥有四種:
a.不引起歧義的并列詞語之間不可加頓號,卻加了頓號。例如:
動、植物(應為動植物)
浙、閩沿海(應為浙閩沿海)
明、清之際(應為明清之際)
b.可能引起歧義的并列詞語之間一定要加頓號,卻沒有加頓號。如:
歷史地理(應為歷史、地理)
香蕉蘋果(應為香蕉、蘋果)
c.兩個概數之間不應加頓號,加了頓號。例如:
三、四千年(應為三四千年)
十二、三種(應為十二三種)
一百六、七十人(應為一百六七十人)
d.兩個及其以上層次之間和各層次中的停頓都用了頓號。葉圣陶批評這種現象是一頓到底,滿篇爪子。例如:
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禁毒決定,對制造、販賣、運輸、非法持有毒品、非法種植罌粟、大麻等原植物、引誘、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作了嚴厲的處罰規定。(第四、六個頓號應改為逗號)。
C.分號(;)用于復句內部并列分句之間,常見差錯兩種。
a.普通單句之間用分號。例如:
《茶館》中人物的對話;《紅旗譜》中環境的點染;《創業史》里的鋪敘議論,都十分富有特色。(第一、第二個分號應改為逗號)
b.分號之間夾用句號。句號、分號、逗號、頓號四者都是停頓號,從層次上看是句號>分號>逗號>頓號,因此分號之間夾用句號是錯誤的,既不能小包大。例如:
經濟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①必須是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有意識進行的行為。無意識能力或在脅迫下的行為不能視為經濟法律行為;②必須是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意思而又有外在形式的行為;③必須為經濟法律規范所確認,是經濟活動中的行為。(第一個句號應改為逗號)
D.雙引號(“ ”)用于引文和特殊含義的詞語。書名號是表示精神文化產品的專名號?,F兩者?;煊?。
(a)不應該用書名號的,用了書名號。如:
《中國××集團公司》,《××省招商引資大會》,《房屋所有權證》,《×××100周年紀念》,《營業執照》,《取水許可證》,《身份證》,《××培訓證書》,《××研討會》,《管理學課程》,《戶口本》,《責任書》,《登記證》,《通知書》,《自行采購審批表》,《國家重大高技術項目》。(上述書引號都要去掉,或加雙引號或不加)
(b)該用書引號的,錯用了雙引號。如:
“農民時報”,“××省生產安全條例”,“××草案”,向“云南血液”投稿。(上述雙引號均改為書引號)
E.間隔號(·)為中圓點,用于隔開詞語??s寫號(.),為下腳圓點,用于縮寫?,F兩者?;煊?,年鑒中多把間隔號寫為縮寫號。如:
3.15(應改為3·15)
5.12國際護士節(應改為5·12國際護士節)
9.11事件(應改為9·11時間)
一. 二八事件(應改為一·二八事件)
F.比例號(︰)為中間兩個圓點,表示數與數的比例關系。冒號(:)為下腳兩個圓點。年鑒中多把比例號寫成冒號。如:
三次產業比22:45:33(應改為22:45:33)
實施1:5的投入(應改為1:5)
5.穩定隊伍,提高素質。
這個問題準備以后專題講。今天只提一下,首先要穩定隊伍,現隊伍太不穩定了。年鑒編纂是一門學問,一個優秀的稱職的年鑒編輯沒有幾年事件的培養和時間是培養不出來的。隊伍不穩定便很難做到提高素質了。年鑒編輯應該是學習型編輯,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才能更快地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年鑒編輯。
[1] 肖東發、邵榮霞著《實用年鑒學》第104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2] 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第581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3]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上海年鑒提要》前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4] 中國海關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海關百科全書》第194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5] 李穎《1909~1949年中國年鑒一覽表》,載《年鑒信息與研究》,1999年第4期
[6] 孫關龍《年鑒與地方志的比較研究》,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8年第6期
[7] 同上
[8] 孫關龍《鑄造中國年鑒事業的第二次輝煌》,載《年鑒信息與研究》,1999年增刊號
[9] 孫關龍《編校質量和年鑒創新》,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3年第1~2期
[10] 蘇伯華《第一屆全國年鑒編校質量評比述評》,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3年第1期
[11] 蘇伯華《第二屆全國年鑒編校質量檢查評比活動述評》,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6年第2期
[12] 蘇伯華《第三屆全國年鑒編校質量檢查評比活動述評》,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7年第3期
[13] 《第四屆全國年鑒編校質量檢查評比獲獎名單》,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8年第5期
[14] 孫關龍《從年鑒評獎看年鑒創新和編校質量》,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5年第5期
[15] 同上
[16] 同上
[17] 孫關龍《用科學發展觀統籌我國年鑒的創新事業》,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6年第4期
[18] 許家康《在溫州發獎大會上的講話》,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5年第2期
[19] 同14
[20] 尚丁《賀詞》,載《年鑒信息與研究》,1999年增刊